桃園網路行銷沛的產學研創新活力,搭配政府
面對自由貿易市場,國際競爭日益劇烈,工業局長吳明機觀察,台灣整體經貿雖然能維持,但產業結構失衡,要努力創造差異化,才能搶得先機。 競爭,是進步的動力。近年東亞區域整合快速成形,各國都透過貿易自由化以突破瓶頸、避免邊緣化,台灣面對的國際競爭日益加劇;政府除了加速推動與主要貿易國達成FTA、ECA、TPP及RCEP簽定,降低對外經貿壁壘外,對內也積極協助產業升級轉型,打造新型態市場競爭力。 經濟部工業局在2014年10月推動的「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」計畫,延續了「三業四化」的主軸,以具體行動方案全面推動產業結構調整。 創新+轉型 持續立足市場 然而,經貿自由化猶如兩面刃,它能打破貿易障礙,擴大市場商機,也會使競爭力不足的產業面臨危機。對缺乏原物料和市場縱深的台灣而言,唯有創造差異化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勝機,產業結構的調整也是最迫切的議題之一。 熟悉台灣產業發展脈絡的工業局長吳明機表示,台灣多年來藉由資訊和電子產業創造龐大貿易收益,但這樣的經濟思惟已造成產業結構失衡。 數據顯示,2008年金融海嘯後,台灣平均經濟成長率及產業投資都受衝擊。雖然整體經貿能維持,但資訊電子業的實質GDP占比從2000年的25.04%,成長至2012年的58.37%,與石化、金屬和民生等產業差距擴大,形成隱憂。 吳明機指出,近年石化與金屬產業因受環保意識影響,導致上游擴張停滯、中下游產品亟待高質化;民生產業則受新興國家製造成本優勢影響大幅下滑。 除了已有相當程度經貿開放的資訊電子業外,其餘三大產業的創新程度低,多分布在中、南部,且以中小型居多,亟需創新轉型,才能持續立足市場。 吳明機表示,台灣在國際市場面臨「企業規模過小、核心技術優勢縮短、消費市場掌握不足」等結構性問題,以及近年浮現的勞動和人才供給失衡等現象,政府有必要以最具效益的方式,為企業注入創新活水。在工業局擬定的產業升級轉型行動計畫,就思考利用資訊電子業的優勢帶動新成長(智慧化)、發展友善環境成長模式(永續化),以及引領優質生活型態(文創化)等三大策略,重新為台灣產業注入成長動力。 事實上,資訊電子技術能為傳統產業帶來的升級加值,顯而易見。 以手工具製造業為例,台灣曾有「手工具王國」美譽,但在大陸和東南亞製造業興起後,年出口值一度嚴重衰退約30%。 為了重振台灣手工具製造業的名號,工業局和工研院攜手,將傳統手工具提升為有物聯網特性的智慧...